主题教育进行时

首页主题教育进行时

主题教育进行时

设计尚新,彝彩纷呈——澳门304永利com彝族共富行动暑假社会实践小分队赴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暑期社会实践

作者:时尚设计学院   编辑:陈思   来源:时尚设计学院    阅读:    发表时间:2023-08-17

作者:时尚设计学院   编辑:陈思   来源:时尚设计学院    发表时间:2023-08-17

为积极响应“国家推进创意下乡”的号召,践行“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方针,贯彻学校“艺术设计在新时代发展成为一种联通社会、深入乡土的‘有为之学’”的理念,8月3日至11日,“设计的力量”彝族共富行动暑假社会实践团队赴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开展为期九天的“美遇·艺行”之旅。

本次社会实践在“设计服务民生”、“设计赋能传统文化”的使命指引下,期望通过深度挖掘大凉山地区彝族传统造物文化,完成兼具艺术感和商业性的设计研创。在传统文化日渐式微的当下,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地传承与当代转译,进一步实现“设计助力美丽中国”的产学研有效互动。

 

深谈细悟,夯实根基

厉兵秣马,摩厉以需。实践团队在行前便先后召开了数次会议,从确定整体方向、行程安排、职责分配,到前期资料收集整理,再到分组细化研究,队员们积极推进前期研究、扎实理论基础。

初抵西昌,本实践团队与来自绘画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的实践团队一同参与了“澳门304永利com对口支援西昌民族幼专座谈会”。在西昌调研乡土学院建设的澳门304永利com院长高世名、副院长曹晓阳一行专程看望了社会实践团队。高世名对参与社会实践的师生们提出了“需要认清”的首要命题,即“理解现实,学习现实”,弄清楚“为什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认清事实背后复杂历史作用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再去思考“艺术是什么”、“设计是什么”、“设计艺术能做什么”。落实到具体实践而言,不应仅停留在纯粹的形式层面,而应深入发掘彝族纹样、图形等背后所蕴含的精神观念,以及其对当地人民的功能与意义,打造乡土文化、民族文化系列品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贡献国美力量。西幼校党委书记卢立武对澳门304永利com一行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会上两校教师积极交流,在对口支援帮扶、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建言献策。

澳门304永利com时尚设计学院副院长兼党委副书记,即本次实践团的负责人郎青副教授也提出了自己的期许和要求,希望时尚设计学院的暑期实践团不仅要完成对凉山彝族传统纹样、工艺等的创新设计外,还应向建构乡土文化品牌的方向进发,以设计的力量赋能当地文化产业。

是日午后,澳门304永利com凉山乡土学院院长高文副教授在西幼美术馆给队员们举行了“古彝同源”学术讲座。他向师生们讲述了自己对于凉山这片神秘热土的向往与热爱,并在跨学科的视域下,结合考古学、文字学、天文学、图像学等学科,详细阐释了他在“古彝与华夏上古文化同源同根”课题下的重要思考与发现。

博物馆、文化馆、展览馆是集中展示地方文化特色,传递地方文化信息的高质量研学场所。实践团队此次分别走访了“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布拖县文化馆”、“大凉山彝族服饰陈列馆”。在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团队师生不仅对于凉山地区的社会历史沿革奠定了宏观认知,还对凉山彝族的天文历法、生产技艺、民俗信仰、文学艺术进行了系统性的学习。布拖县文化馆中大量实物资料及器具模型,为团队师生了解彝族日常生活用具及其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内涵提供了最为直观详实的教学现场。 

在布拖县阿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澳门304永利com时尚设计学院的团队师生们与布拖县文旅局工作人员、布拖县非遗传承人开展了“澳门304永利com时尚设计学院暨布拖县非遗传承人座谈会”,布拖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吉力以呷表示此次活动能够为彝族文旅事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并打磨出具有特色的文化品牌和民族品牌。澳门304永利com时尚设计学院副院长兼党委副书记郎青老师向与会各方介绍了学院发展、学科建设、社会服务等成果,并从民族团结、文化复兴、乡村振兴三个方面介绍此次布拖之行的目的,进而系统全面地阐释了设计在文化扶贫、非遗创新中发挥的无限潜力与可能。她希望从文化创新和设计赋能的角度扎根中国大地,将艺术表现和时尚特色转换于社会与乡土感知力的双创融通建设中,培养对中国社会具有深度感知力、高度认同感的年轻设计师,将时尚设计学院的学科特色与布拖的民俗传统和非遗文化相结合,积极为布拖当地的社会创新发展贡献国美力量。会后,郎老师对布拖县非遗传承人们发出了来我校进修学习的诚挚邀请,表达了我校为保护非遗文化、支持非遗传承、帮扶非遗发展的决心与行动力。

 

深耕非遗,追根溯源

2022年文旅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意见在手工艺赋能方面明确提出,应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推动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设计师等参与乡村手工艺创作生产,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促进合理利用,推动纺染织绣、金属锻造、传统建筑营造等传统工艺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手工艺特色化、品牌化发展,培育形成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和品牌。充分运用现代创意设计、科技手段和时尚元素提升手工艺发展水平,推动手工艺创意产品开发。

为发挥设计学科优势,有效提升彝族当地文创产品的开发水平和市场价值,本实践团队主要围绕彝族漆器、银饰、服饰等非遗传统工艺展开深入调研,先后走访了多个非遗传习基地,对历史文物及现有产品进行详细记录与比较分析,并与非遗传承人进行深入交谈,包括四川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银饰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勒古沙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漆器髹饰技艺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吉伍五呷。

“勒古”在彝语里即为“工匠”的意思,“勒古”家族的银饰制作技艺至今已经传承到第十四代。在勒古沙日老师家庭作坊中,沙日老师与其子乃古成龙热情地向团队师生展示了他们最新打制的各类银器,包括胸牌、耳环、银扣、银杯、酒壶...父子二人还邀请实践团队参观他们位于后院的工作现场及各类制作工具,包括耐火板、铁夹、电钻、大小锉刀、钳子、钢指围棒...

在对谈交流中,沙日老师分享了银饰家族近五十年的传承故事,在谈及传承观念时,他特别提到了自己因打破“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承袭制度而曾遭到家族的批判与反对,然而正是这样一种突破,为勤劳的手艺人开辟了脱贫致富的道路,让彝族银饰制作技艺更大范围的的传承与使用。此外,沙日老师还在银饰纹样上大胆突破。“看到网上、新闻里好看的图案,第二天就会打出来”,“所有图案都在我的脑筋里了,边想边打,慢慢就做出来了”...沙日老师在对谈中无不流露出质朴且真诚的创作激情,没有精心安排,也没有刻意练习,所有银器的打制都倚赖于刻在脑中和手头的娴熟技艺,这大概就是匠人在手艺修行中的最高境界,一切技法、任何图案都自在心间,漫不经意的营造便可以达到浑然天成的效果。“还是要继续学习”是沙日老师对此次对谈的总结,也是他在五十多年的银饰创制生涯中一以贯之的精神,不断学习没有见过的花纹图案、结合实用需求与彝民喜好...银饰技艺在勒古家族世代承袭、生生不息。

吉伍五呷,“吉伍漆器世家”第十七代传承人,有别于大部分非遗传承人,吉伍老师在长达一个半小时的对谈中,并没有把重点放在漆器这门手工技艺本身,而是站在“传承人”的角度,开门见山地分享了自己在彝族漆器传承发展中所面临的矛盾与困境,如传承人才的匮乏,市场发展的驱利化、商业化与精品打造、手工与量产的悖逆等等。对于这些问题,吉伍老师也说出了自己的一些设想,诸如是否可以通过非遗进校园普及彝族漆器传统文化,通过与技术学校合作培养特招人才...这些围绕“传承”这一使命提出的见解与反思是除了技艺本身外,同样值得重视的非遗命题。对于践团队未来的设计创新,吉伍老师也提出了几点建议,他希望团队成员能够深入了解彝族的文化历史,在尊重原有文化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积极行动,让实践和想法同步。

在考察过程中,实践团队还深入当地市场进行设计调研,了解产品的实际销售情况。探访文化创意产业园、生产制造车间、工艺品商店,如“曲目家”、“漆之光”等彝族特色漆器手工艺商店,布拖县“彝之源”文化创意产业开发区,凉山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园...通过与非遗传承人、开发负责人的接触交流,集合对实物器具的观察接触,同学们从纹样、器型、工艺、产品受众等方面,全面地了解了彝族漆器在商品化生产过程中的现状与问题,这为团队日后的设计创新奠定了丰厚的认知基础。此外,在布拖县社区彝绣帮扶车间,师生们了解了彝族服饰在纺线、刺绣、缝纫等方面的技艺。为对彝族百褶裙的制作工艺追根溯源,师生们深入街头巷尾,从当地手艺人中挖掘探求最原真的制作工艺,以及配套的材料和工具。

 

深入田野,体悟民风

团队此次考察主要集中于西昌市内与布拖县两地,紧随高院长提出的“理解现实,学习现实”这一命题,深入乡野,尝试切身感知、学习、理解现实。

 

“奎久村—布拖的最后一个古村落”

向云端,山那边,是奎久。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盘旋而上,迷路云海逐渐蔓延于山间,大巴车载着团队一行人驶向云端,山那边,是布拖县最后一个被保留下来的彝族传统聚居古村落—“奎久村”。奎久村,位于四川西南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九都乡,地处大凉山腹地。由于自然条件恶劣,产业结构单一;教育发展落后,信统观念陈旧;基础设施欠缺,千百年来当地百姓深受其困,长期在贫困线上挣扎。2014年奎久村被认定为为贫困发生率高达95.6%的极度贫困村。“全国脱贫看西南,西南脱贫看四川,四川脱贪看凉山,凉山脱贫看布拖。”2020年10月,在驻村扶贫专员艰苦卓绝的奋斗下,奎久村正式退出了其作为“贫困村”的历史舞台。

现如今,这个小村庄按照“活态场景”的方式被保留了下来,它所承载的历史过往在遗址中被定格。如非亲自踏上这片泥泞之地,亲眼看过这些由碎石与麦秸秆混合而成的土坯墙,亲身体验着摆放着生活生产用具的屋内空间,很难对“贫困”二字有真实深切的感知。当脱贫故事中的一串串数字、一个个时间以更真实鲜活的场景跃入眼帘,“脱贫攻坚”这四个字便显得更为掷地有声。

 

 

“火把节—一场民族文化的狂欢盛宴”

“谁把太空敲粉碎,满天星斗落人间”,自汉唐起,彝族火把节已沿袭数千年,凉山民间传统的火把节都是彝族民众自发在各村寨过节,没有统一的组织,也没有外来民族的参与。近二十年来,在政府主导和企业参与下,凉山彝族火把节不再只是彝族民众自主参与和自我感受的个体民族节日,而是彝族人、当地其他民族和外来旅游者共同参与和共同感受的综合性民族大联欢节日。

火把节当晚,在西昌市内的春栖大道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和本地市民点亮数万只火把巡游,星空璀璨,篝火热烈。

 

 

慎思明辨,厚积薄发

为期九天的凉山彝族社会实践在火把节的燃情狂欢中落下了帷幕,接下来团队成员将沉心研究、悉心梳理,尽一切努力利用好在调研过程中收集到的大量一手资料,并结合所知所感、发挥专业特长,为凉山彝族的文化振兴贡献设计力量。

最后,由衷感谢此次凉山之行中热情款待实践团队、积极配合团队工作的各单位负责人们,非遗传承人及手工艺人们。他们的帮助与付出让团队师生在凉山、在西昌、在布拖感到宾至如归,他们的热情、美好与纯朴为此次凉山之行点燃了温暖的火种,这份动人的情谊将久久回荡于团队成员们的心间。



澳门304永利com时尚设计学院“设计的力量”彝族共富行动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

指导老师:郎青、王小丁、李新园、祁泽宇

实践成员:余飞、周荻洋、孙瑞潇、郭丹婕、郑佳、蒋凡、黄晨杨、徐苡靖、苏齐、陈思、曾汇超